科大--共和国科学技术的"昆仑纵队"! 1958年5月9日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党组向聂副总理、中/宣/部等部门呈请报告,建议由中国科学院试办一所新型大学。提议由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教育部黄松龄副部长和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杜润生、郁文、赵守攻等九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立即进行筹备工作. 1958年5月20日 聂荣臻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科学院办大学一事,周总理很赞成。 21日 负责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给中央书记处提交报告:“中国科学院拟办一所大学,我认为是可行的。昨日与恩来同志面谈时,他也很赞成。校址科学院曾建议用原华北行政委员会旧址,我与彭真同志谈过,请市委予以调整。请中央批准,以便立即着手筹备暑假招生”。 1958年6月2日 经中/央/书记处讨论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批示: “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也审核同意了书记处的决定。 5日 聂荣臻副总理批示:张劲夫同志即办。 大师云集, 星光灿烂! 1958年7月28日 学校筹备处举行第1次系主任会议。杜润生、郁文、晋曾毅、张新铭、赵忠尧、施汝为、华罗庚、钱学森等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增设地球物理系,确定了各系的系主任和副主任。决定任命: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赵忠尧为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施汝为为技术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为化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研究员吴仲华为物理热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所长顾德欢为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武汝扬为自动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为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研究员杨承宗为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所长侯德封为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所长华寿俊为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为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贝时璋为生物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担任地球物理系主任。 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重大事件! 1958年9月15日--19日 △郭沫若亲自起草校歌歌词《永恒的东风》: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17日 △郭沫若向周总理汇报了“开学典礼致辞”的内容,周总理说“可以,是施政方针了”。周总理还把校歌歌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改为“事业”。 19日 郭沫若院长与全体同学第一次见面并对大家讲了话;还邀请音乐协会主席、 校歌作曲者吕骥在本校礼堂教唱校歌《永恒的东风》。 ★★★★1958年9月20日上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安东、武衡,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士骅,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何锡麟,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莫文骅应邀出席大会。 出席大会的科学院领导有:院长郭沫若、副院长张劲夫、陶孟和、吴有训,副秘书长杜润生,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潘梓年和院部各单位负责人、各研究所正副所长。 会上,郭沫若院长致词,题目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聂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题目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吴玉章、周培源、莫文骅和同学代表都在会上讲了话,各教研组向大会作了献礼。大会由晋曾毅主持。 21日 △《人民日报》刊登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的报道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 也是中国科大的"总设计师"! 1975年9月26日 △邓小平在听取胡/耀/邦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的说明时,邓指示:“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8页) 1983年12月14日 邓小平在严济慈校长转呈校党委“关于请求给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重点支持”报告的信笺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 1983年12月28日 邓小平接见杨振宁教授,杨振宁说:“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 邓小平说:“科大少年班可以搞”。 1984年8月16日邓小平在北戴河会见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时说:“少年班很见效(指科大少年班),也是破格提拔,其他几个大学都应办少年班。” 1988年9月20日 △郭沫若铜像在建校30周年校庆日揭幕,“郭沫若像”四字系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11月28日亲笔题写。 科学的春天--到了!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华国锋、邓小平、纪登奎、余秋里、王震、谷牧、方毅等领导同志亲自批准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 1977年8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和中央批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实际上是党中央“拨乱反正”战略部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给中国科大的发展注入生机,而且是全国科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面旗帜,对全国科教战线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前导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华通讯社报导中国科学院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的消息,标题为★“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 《人民日报》在刊登新华社上述消息的同时,编后按语称“在教育要大上的形势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迈开了一大步”。 科学大师再次云集中国科大! 1978年4月26日 △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我校第一副校长李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副院长及随行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系兼职主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教育局、计划局、基建局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李昌、严济慈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李昌副院长在会上宣布了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当时科大校长是郭沫若) 杨海波任校党委第一书记、武汝扬任第二书记;严济慈兼任科大研究生院(北京)院长,马西林任研究生院(北京)党委书记兼研究生院副院长,秦穆伯任副书记,钱志道、彭平任研究生院副院长。 李昌副院长还在会上宣布了各系兼职主任、副主任名单: 华罗庚副校长兼任数学系主任,吴文俊、冯康任副主任;马大猷任物理系主任,王守武、管惟炎任副主任;卢嘉锡任化学系主任,钱人元、黄耀曾任副主任;张文裕任近代物理系主任,朱洪元、王祝翔任副主任;吴仲华任力学系主任,谈镐生任副主任;顾德欢任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吕保维、陈宗骘任副主任;傅承义任地学系主任,涂光炽任副主任;庄孝惠任生物系主任,沈淑敏、邹承鲁任副主任。 李副院长还就落实政策,打好基础,把科大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等问题作了指示。严副校长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基础课教学和科研工作。马大猷副所长在讲话中建议各系基本上不分专业,宽口径培养人才。 半个世纪历史--50年的辉煌! 1959年3月22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学校。 1984年1月25日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致函万里、姚依林副总理:“小平同志在八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二十八日两次当面对我说,要把科技大学列入重点,我已当面告何东昌同志。万里同志也有类似批文。严老也上报中央提出要求。此事恐要考虑。妥否,请指示。”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曾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84年4月2日国务院批复教育部、国家计委,同意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十所高等院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995年12月5日在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召开的部分高等学校“211工程”立项工作会议上,确定包括我校在内的15所重点高校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 1999年7月25日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我校隆重举行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签字仪式,路甬祥院长、陈至立部长、王太华省长分别代表三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决定共同支持我校在21世纪初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回良玉、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安徽省政府副省长蒋作君等领导出席签字仪式。 我校成为★我国第一所★正式启动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高校。(简称"985工程") 2004年10月12日 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签定继续重点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协议推动我校创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0月12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育部部长周济,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北京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中国科技大学,以进一步深化中国科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并以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我校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使之成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带动相应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基地。这标志着我校创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校也是★全国第一所★通过签署共建协议启动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高校。 按照协议规定,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将继续贯彻执行1999年共同签订的《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协议》的有关条款规定,除对我校的正常经费安排以外,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将以原则上不低于“985工程”一期的投入数继续给予我校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支持我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中国科学院还将继续支持我校探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内涵,并将我校建设与发展纳入中科院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和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安徽省将在校园建设、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我校将积极参与安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安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在面向全国的同时,积极参与和服务于安徽省的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社会发展,为安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签字仪式结束后,周济、王金山、路甬祥先后致辞,对我校“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并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开创创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局面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 进军世界一流大学 进军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部公布“985工程”名单 (《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31日 第十一版) 本报北京12月30日讯 记者丁伟报道:教育部今天公布了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名单,34所高校榜上有名。   1998年5月4日,江 泽 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4所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科大排名第三★) ★★“土生土长”的中国“研究型大学”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已有实现的可能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1日16:00 新华网   新华网海南博鳌11月21日电(记者战艳王英诚)“一流的大学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发动机,为使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中国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正在此间参加“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的中国科协副主席、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说。   杨福家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积累,中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已经有了实现的 可能。”杨福家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学家之一,他还曾经担任过著名的上海复旦大学的校长。   与会学者们认为,要打造中国一流大学,应立足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实力和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着力打造学校的“外在竞争力”和“内在美”。杨福家认为,这些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真正奉行“以人为本”。在这位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眼中,“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让每个人都受到尊重”、“让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最大发挥”。为了打造一流的大学,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今年4月表示,中国将尽快使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2010年力争达到5%。   近年来,中国许多大学正在各个领域探索着前行的道路。清华大学引入了多名世界知名学者充实教学一线,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亲自教授大学一年级的物理课;北京大学在2001年成立了不区分专业的“元培班”,现在该班学生以其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著称;★★“土生土长”的中国“研究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不仅在过去40年培养了78位院士,而且近年来在量子通信与表面化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国际一流成果。杨福家同时表示,一流大学并不一定大,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学校的规模、研究生人数、高楼大厦等因素没有直接联系。★★   杨福家说,2004年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所涉及的学校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五所学校的学生人数均在2万以下,其中三所还不到1万人。加州理工学院学生规模更是仅为2100人,这所学院却产生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   “他们高楼稀少,更没有超高层建筑。但不论哪个学院,都是人才济济。”杨福家说。   杨振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才能跻身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行列,在科技研究实力方面,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远的距离。但中国大学的本科阶段教学很多都非常成功,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本科教学方面,中国一些大学已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资格。   “一流的中国大学应当拥有大楼、大师、大爱,”杨福家表示,“一流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好像是一个旺盛的炉子,好铁进了这样的炉子就会被炼成好钢。中国已经有了这样的好铁,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好炉子。”(完)(责任编辑:于卫亚) 国际国内的排名 2004年11月5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推出世界大学200强排名。中国大陆有5校入选:北大、清华、科大、南大、复旦。科大居★大陆第3★。 http://www.jyb.com.cn/gb/2004/11/12/zy/6-zb/4.htm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网址(需用国外代理服务器才能连上): http://www.thes.co.uk/main.aspx?fta=296314 2004年12月8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又推出"科学类"大学全球百强排名,中国大陆依然有5校入选:北大、科大、清华、南大、复旦。科大位列★大陆第2★。 http://ww2.gotopku.com/data/detail.php?id=3468 上海交大花2年时间收集资料、分析各大学多项学术指标推出《2003年世界大学排行》。在该排名中分列前5的中国内地高校是:清华、北大、★科大★、南大、复旦。 国家实验室--中国科技的最高学术平台 1984年11月20日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奠基典礼是日下午在我校西区隆重举行。聂荣臻发来贺电。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名誉校长严济慈出席了奠基典礼。参加奠基仪式的还有教育部副部长张文松、国务院副秘书长艾知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严东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副书记杨海波、省长王郁昭、中国科学院顾问、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谷羽、清华大学名誉校长刘达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代校长管惟炎主持了奠基仪式,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严东生、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在奠基典礼上讲了话。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中国第一家"国家实验室",正厅级建制,也是中国高校中唯一的"重大科学工程".) 2003年11月25日 科技部批准我校筹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筹建的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 科大80年代建设的另一个★国家实验室★"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由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 至此,科大成为全国唯一拥有 2 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 附高校中的★国家实验室★: 科大 2 个清华 1 个北大 0.5个(与科学院化学所共建) 科大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地位 目前我国大学加入的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国际组织有2个,其成员资格要求严格,全部是各国/地区学术最出色、教学质量最优的大学。 *【 环太平洋大学协会(ARPU)】**************** http://apru.nus.edu.sg/members/member_uni.html “APRU”主要宗旨是加强环太平洋地区著名大学间教育与科研合作,是目前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学间组织。现有34所各地区最著名大学为其正式成员。 中国大陆 4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科大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浙大是03年被接纳) 香港地区 1所 香港科大 台湾地区 1所 台湾大学 日本   5所 东京大学 京都大学 庆应大学 大阪大学 美国   11所 斯坦福 加州理工 加州伯克利 华盛顿大学,UCLA,UCSD等 ........ 入选标准和遴选程序非常严格:http://apru.nus.edu.sg/members/member.html 环太平洋地区最优秀的大学,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academic excellence 2)research intensity 3)global outlook 4)innovation dimension ★中国科大校友院士之一:教师校友院士★ (不完全统计184) 数学系华罗庚 关肇直 吴文俊 张宗燧 冯 康 万哲先 丁夏畦 林 群 宋 健°王 元石钟慈 张景中 谷超豪 胡世华 陈景润 陈希孺 物理系施汝为 王守武 李荫远 霍裕平 黄 昆 章 综 林兰英 潘孝硕 徐叙瑢 王守觉洪朝生 郝柏林 蒲富格 范海福 汤定元 王之江 李方华 吴杭生 管惟炎 杨国桢郭光灿 侯建国 化学物理系郭永怀 张大煜 柳大纲 卢嘉锡 黄耀曾 何国钟 卢佩章 周维善 赵玉芬 袁 权朱起鹤 朱清时 近代物理系赵忠尧 张文裕 朱洪元 彭桓武 何祚庥 戴元本 冼鼎昌 何泽慧 彭士禄 李整武黄祖洽 于 敏 李家明 唐孝威 贺贤士 蔡诗东 阮可强 程开甲 力学系钱学森°严济慈 蒋丽金 林同骥 俞鸿儒 李敏华 胡海昌 郑哲敏°钟万勰 许国志谈镐生 刘人怀 伍小平 童秉纲 崔尔杰 无线电系吴有训 马大猷 吕保维 王 越°陈芳允 汪德昭 保 铮 应崇福 黄宏嘉 林为干张直中 地空系赵九章 侯德封 傅承义 涂光炽 巢纪平 秦馨菱 刘振兴 胡文瑞 叶笃正 陶诗言曾庆存 周秀骥 叶连俊 张文佑 郭承基 尹赞勋 黄荣辉 徐世浙 陈 颙 常印佛王 水 石耀霖 李曙光 生物系贝时璋 庄孝惠 邹承鲁 童弟周 梁栋材 许智宏 杨雄里 冯德培 许根俊 杨福愉林其谁 施蕴渝 陈 霖 自动化系陆元九°屠善澄 杨嘉墀 戴汝为 胡启恒 蒋新松 龚惠兴 计算机系夏培肃 唐稚松 董韫美 李国杰 陈国良 应用化学系梁树权 王方定 王 夔 徐晓白 肖 伦 汪尔康 俞汝勤 刘有成 钱逸泰 洪茂椿 热能系吴仲华 吴承康 闵桂荣°范维澄 材料系王葆仁 钱人元 严东生°黄维垣 黄志镗 蒋锡夔 郭景坤 王佛松 黄葆同 徐端夫卢 柯 天体物理钱临照 方励之 周又元 内耗实验室葛庭燧 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谢家麟 方守贤 何多慧 微尺度国家实验室 唐叔贤 吴 奇 研究生院李政道 马 瑾 钱志道 全 校 郭沫若 竺可祯 钱三强 周光昭 于光远